今天的頭條
我們想講一件事情
那就是非道路移動“國四”
你攤上的那些事兒
12月1日后
“國三”新機生產被“一刀切”了嗎?
“國三”新機庫存怎么辦?
“國三”二手機怎么定義?
裝了“國四”發動機就是“國四”機嗎?
……
如果你有疑問
那就繼續往下看
官方正解 有疑必答
2022年12月1日,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將正式實施,為保證工程機械行業順利從“國三”向“國四”排放階段過渡,第一工程機械網與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金星就“國四”設備問題,從企業層面、用戶層面、環境監管及市場保有量等方面,就大家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Q:從涵蓋范圍來看,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排放標準覆蓋哪些設備?
A: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的560kW以下(含560kW)非道路移動機械及其裝用的柴油機;在道路上用于載人(貨)的車輛裝用的第二臺柴油機(比如大型起重機的上裝發動機)。
Q:從企業經營層面來看,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排放標準實施后,主機制造商是否還能生產和出售“國三”新機?
A:2022年12月1日以后,中國境內既不允許銷售,也不允許生產“國三”新機;
發動機制造商生產560kW以下(含560kW)“國三”發動機,需要進行申請,報備,批準后方可生產,如果用于出口,需要向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以下簡稱:VECC)申請豁免;
主機制造商生產“國三”主機,需要進行申請,報備,批準后方可生產,如果用于出口,需要和VECC申請豁免;同樣,主機制造商進口560kW以下(含560kW)“國三”發動機,也需要和VECC申請豁免。
Q:按照規定,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排放標準實施后,企業于2022年12月1日前生產的“國三”設備不得在中國大陸境內銷售,屆時企業的“國三”庫存設備怎么辦?
A:一是可以出口,出口到現行排放標準比非道路移動“國四”排放標準低的國家和地區;
二是租賃,2022年12月1日后,在中國大陸境內,“國三”新機(2022年12月1日在VECC完成登記)只能用于租賃,具備租賃資質的企業以租賃的形式把新機直接投入市場。
Q:從登記流程來看,是否存在未生產先登記備案的漏洞?比如“國四”排放標準生效前簽合同,合同上寫出售1000臺“國三”車,并進行登記備案,“國四”生效后再生產交付。
A:說“漏洞”不一定準確,更多情況可能是企業為了消化庫存而對紅線進行的探試,強烈建議企業不要去觸碰法規,尤其是大企業,更不要去鉆空子、打擦邊球,否則就要做好被罰的準備,這個懲罰會比較嚴重。
Q:從設備認證層面來看,裝了“國四”發動機的主機就是“國四”機了嗎?
A:不完全是!
·“國四”機必須搭載已經在VECC備案的“國四”發動機;
·“國四”主機機型必須在VECC進行信息公示,并取得該機型對應的唯一編碼后,方可上市銷售,此編碼需要以銘牌形式安裝在車體上;
·“國四”機(37~560kW)必須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將衛星導航精準定位系統或車載終端系統與VECC聯網。
以上條件,缺一不可。
Q:從二手機層面來看,如何界定二手機?廠家直接租給用戶的租賃機算二手機嗎?
A:首先,租賃手續完備的設備都算二手設備,哪怕只有一天也算二手設備;其次,“國三”二手設備可進行交易,但是需要提前把租賃協議、票據等相關材料都準備充分。
Q: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排放標準生效后,符合“國三”排放標準的二手機還能否過戶?
A:可以,只要是2022年12月1日前實現銷售且手續齊全的“國三”設備均不受影響。
Q:從發動機層面來看,“國四”發動機與之前發動機最大區別在哪里?
A:除了排放指標不同外,生態環境局要求“國四”設備搭載的發動機必須有終端數據傳輸系統進行數據實時采集,并且每10分鐘上傳一次數據,再通過企業平臺自動上傳到VECC平臺,進而進行有效監管。
Q:從用戶使用層面來看,如果發現已經備案的“國四”設備,后期排放不達標,應如何處理?
A:如果是生態環境局現場檢查的時候出現不合格,那會先處罰設備所有者,但是如果能證明是設備本身質量問題,生態環保局會追溯生產企業責任;同時,如果是客戶發現生產質量存在問題,要第一時間和企業反饋,如果是大批量的話更需要向質檢總局反饋,進行有序召回。
Q:從市場保有量層面來看,伴隨“國四”時代設備的更新換代,相關部門會制定設備“退出機制”嗎?
A:就目前市場上“國二”、“國三”設備來講,只要煙度檢測不是嚴重超標,還是可以通過加裝后處理裝置(或維修后)繼續使用的。但是,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也會積極建議相關部門對“國一”設備,甚至是“國一”之前的設備出臺相應的退出機制,并給予相應的補貼。
面向即將迎來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時代,我們無法預知即將到來的陣痛。但可以肯定的是,工程機械行業依然會以穩健的姿態保持向上發展。從中短期市場需求結構來看,除了傳統的房地產、基建和礦山等需求外,2022年環保政策趨嚴加速推動設備更新需求和新農村建設釋放的下沉市場新增需求,將成為未來3~5年工程機械市場的新變量。